close
典藏-今藝術10月2013第253期 暢銷雜誌2017
商品訊息功能
採集與建構
文│高子衿
即將於10月底開幕的亞洲現代美術館,邀請到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設計,座落在亞洲大學校園內的館舍,不但挑戰了罕見的三角形造型,其著名的清水模工法,高規格的要求也帶來了嚴峻的施工挑戰,最終,耗時五年的美術館終於落成,校方既有的豐富現代藝術收藏亦將擁有完善的展出空間。
大學博物館的藏品在歐美有大半比例都是由校友或是認同該校治學成果的收藏家所捐贈,以便於直接以實物輔助教學,或是提供自由開放的學習場域,甚至是仰賴大學系所內的研究資源與學科體系密切結合。原先,大學博物館的基本功能設定為研究、教學及收藏品的保存,以服務學術為優先要務,而後才推展至師生的教育使命和公眾服務,然而,當公眾對於大學的期待更為增加之際,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使命也逐獑吃重,因而有越來越多的館舍開始思考如何充分使用學校的資源、擴大與群眾的互動,成為另一個刺激思考的學習環境選擇。本期的大學博物館專輯,在論及發展的來由、成立的意義與隨著時代而轉變的角色之餘,同時也精選了六個涵蓋歐美、中國與台灣地區的代表案例,試圖強調出此一結合「大學」與「博物館」的集合體,其型態的特殊與重要性。
溯及博物館成立之初,收藏的內容包羅萬象,尚未脫離奇珍異寶的陳列館意涵,不但是開疆拓土的勝利品,也是早期的地理誌,透過收集和揀選,用物件描繪出一整個世界的圖景,成為帝國主義在文化上的再現。而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成為正式學科的人類學,同樣也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與他者性等有所關連,雖然人類學研究的面向在於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以及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然而初期研究的對象多半集中於非西方或是原始、瀕臨絕滅的民族,體現外來者對陌生文化環境的好奇心,因此易淪為以自我文化模式詮釋他者、被觀察者成為論述(或甚至被扭曲)的對象,喪失了自我的主體性。故而到了1960年代,受到民權運動與去殖民化抗爭等影響,知識和權力共構的宰制關係於此披露,人類學的理論典範開始分裂,也更能傾聽當代世界的諸多議題與質疑。
近來,人類學似乎已失去對文化概念的獨佔權,而成為學者、作家和藝術家等人的「新歡」,對於他人生命故事與經驗的採集逐漸受到重視,而後再予以收集、歸納、建檔研究。有鑑於此一學科在歷史發展中曾遭逢的質疑聲浪與危機,藝術家們一方面借鏡了人類學經驗能夠教導我們的事,但也不忘提醒自身將對脈絡的深度檢視、對研究區域長期、參與現場的詳實考察等田野工作做為主要實踐的方法。本月的第二個專輯,即在於試圖捕捉、描述此一藝術現象。文字手稿、照片、錄音片段與影像紀錄等,是可見的研究工具與展示的物件,然而,唯有理解到世界體系的不對稱結構,以及超越藉由犧牲他者所達到的全體性,如此才得以解讀不同文化、個體間的差異與類同。
《典藏.今藝術》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
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
藝術市場……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
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為我們的終極關懷,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
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
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沈澱的優質資訊,
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
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
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非法之法——
當代藝術的政治技藝
2006當代藝術市場總回顧
單凡的工業風景
非法居留:謝德慶,1978-99年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非域之境」(ATOPIA)定調
倫敦當代藝術館「異形帝國」(Alien Nation)現場直擊
Co6台灣前衛文件展評論
商品訊息簡述
典藏-今藝術10月2013第253期
典藏-今藝術10月2013第253期 評價
網友滿意度: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雜誌的習慣
今天要跟你們推薦
典藏-今藝術10月2013第253期
看雜誌的好處就是可以多吸收最新資訊
各類的雜誌我都會看~
甚至我還會把喜歡的部分剪下來蒐集
推薦你們金石堂購買會比較划算喔!
通常會打折而且滿額免運滿方便的
這本書我自己也有購買~
分享給你們囉!
典藏-今藝術10月2013第253期
吃出不生病的生活(書展)-今周 |
康健雜誌11月2014第192期 |
商品訊息功能
:
商品訊息描述:
FEATURE專題企畫1
學院與公眾間的對話世界大學博物館 6 +
創立於1683 年的英國牛津大學艾許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為英語世界第一個成立的大學博物館,也是第一個公共博物館(Public Museum),該館亦見證了17 到18 世紀西方博物館逐漸形成的過程。而不論東西方,大學博物館與一般的公共博物館相較,除了同樣專業的典藏、展示、開放給大眾的主要功能,並在學術殿堂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教育及學術研究機制。歐美許多行之有年的大學博物館群類別豐富,從考古學、人類學、自然史、私人捐贈典藏品等結合人文藝術研究課程;如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包含了450 萬件有關動物學、昆蟲學以及化石學的收藏品和礦物的標本數量,使其成為除國家館以外同類博物館中館藏數量最大的博物館。館藏品透過「物」被研究、與「人」的探討過程,提供了學術研究的豐厚材料,而除了學術目的外,大學博物館也是宣傳自己學校聲望的一個重要管道。
此外,大學博物館的建築美學發展,也成為愈來愈重要的趨勢之一,如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由磯崎新(Arata Isozaki)設計、預計2014 年完工的杭州象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則由隈研吾(Kengo Kuma)設計;台灣的亞洲大學將於10 月開幕的「亞洲現代美術館」,則為安藤忠雄(Tadao Ando)設計完工的第一所大學美術館。大學博物館的未來發展,除了原本的功能,也發展為具備社區關係連結、國際合作交流、甚至文化觀光的訴求。本專題擬從大學博物館的發展緣起、營運管理及精選案例,試探討古今中外的大學博物館發展新趨勢。
FEATURE專題企畫2
在現場藝術家作為採集者
對檔案的處理不是一個關於如何應對過去的概念。它是一個拋向未來的問題,一個關於未來自身的問題,一個對明天反饋、承諾和擔負責任的問題。—德希達,《檔案熱》(Jacques Derrida, Archive Fever: A Freudian Impression)
1934 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在〈作者做為生產者〉(The Author as Producer)中,他試圖闡述「作者」如何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中做為具主動性的個體,而關於創作者生產關係與工作態度的問題,又如何顯現於創作者的實踐中。30 年後,佛斯特(Hal Foster)將此概念延伸至對於藝術的討論,在〈藝術家做為民族誌作者〉(The Artist as Ethnographer, 1996)與〈檔案的推動力〉(An Archival Impulse,2004)中指出藝術創作的政治轉型,他觀察到1950 年代初開始,部分藝術家開始一種近似人類學的研究方式、大量檔案文獻為創作基礎的現象,而藝術家做為「檔案建構者(管理者)」的手法,近來也屢屢於各大、小展覽與作品中出現。本期「在現場:藝術家做為採集者」試著以在地創作思考出發,回到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以西方藝術史中的人類學觀點為彼端參照,持續延伸至:為何台灣近年來經驗採集、田野調查等研究會成為至關重要之事?在目前當代藝術家所具有的收集者、檔案員、歷史研究者等多重身分、趨近人類學式的研究方法下,藝術家又如何轉化所收集到的大量知識?
採集與建構
文│高子衿
即將於10月底開幕的亞洲現代美術館,邀請到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設計,座落在亞洲大學校園內的館舍,不但挑戰了罕見的三角形造型,其著名的清水模工法,高規格的要求也帶來了嚴峻的施工挑戰,最終,耗時五年的美術館終於落成,校方既有的豐富現代藝術收藏亦將擁有完善的展出空間。
大學博物館的藏品在歐美有大半比例都是由校友或是認同該校治學成果的收藏家所捐贈,以便於直接以實物輔助教學,或是提供自由開放的學習場域,甚至是仰賴大學系所內的研究資源與學科體系密切結合。原先,大學博物館的基本功能設定為研究、教學及收藏品的保存,以服務學術為優先要務,而後才推展至師生的教育使命和公眾服務,然而,當公眾對於大學的期待更為增加之際,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使命也逐獑吃重,因而有越來越多的館舍開始思考如何充分使用學校的資源、擴大與群眾的互動,成為另一個刺激思考的學習環境選擇。本期的大學博物館專輯,在論及發展的來由、成立的意義與隨著時代而轉變的角色之餘,同時也精選了六個涵蓋歐美、中國與台灣地區的代表案例,試圖強調出此一結合「大學」與「博物館」的集合體,其型態的特殊與重要性。
溯及博物館成立之初,收藏的內容包羅萬象,尚未脫離奇珍異寶的陳列館意涵,不但是開疆拓土的勝利品,也是早期的地理誌,透過收集和揀選,用物件描繪出一整個世界的圖景,成為帝國主義在文化上的再現。而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成為正式學科的人類學,同樣也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與他者性等有所關連,雖然人類學研究的面向在於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以及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然而初期研究的對象多半集中於非西方或是原始、瀕臨絕滅的民族,體現外來者對陌生文化環境的好奇心,因此易淪為以自我文化模式詮釋他者、被觀察者成為論述(或甚至被扭曲)的對象,喪失了自我的主體性。故而到了1960年代,受到民權運動與去殖民化抗爭等影響,知識和權力共構的宰制關係於此披露,人類學的理論典範開始分裂,也更能傾聽當代世界的諸多議題與質疑。
近來,人類學似乎已失去對文化概念的獨佔權,而成為學者、作家和藝術家等人的「新歡」,對於他人生命故事與經驗的採集逐漸受到重視,而後再予以收集、歸納、建檔研究。有鑑於此一學科在歷史發展中曾遭逢的質疑聲浪與危機,藝術家們一方面借鏡了人類學經驗能夠教導我們的事,但也不忘提醒自身將對脈絡的深度檢視、對研究區域長期、參與現場的詳實考察等田野工作做為主要實踐的方法。本月的第二個專輯,即在於試圖捕捉、描述此一藝術現象。文字手稿、照片、錄音片段與影像紀錄等,是可見的研究工具與展示的物件,然而,唯有理解到世界體系的不對稱結構,以及超越藉由犧牲他者所達到的全體性,如此才得以解讀不同文化、個體間的差異與類同。
- EDITORIAL編輯手記
76採集與建構∣高子衿
COLUMN 今專欄
78我們一起愛(或恨)大黃鴨,因為我們害怕羞恥│黃孫權
80動畫巨匠宮崎駿的宣布退休和《風起》|野島剛
NEWS焦點新聞
82國際.中國.台灣
FEATURE專題企畫1
88學院與公眾的對話 世界大學博物館6+
90正式或非正式教育?──大學博物館的由來、角色定位與意義│黃心蓉
94從英國的大學博物館談起──實務操作完全指南|林政昇
98收藏與展示空間的對話: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張哲彥
100奏樂!開幕!屍體上台了:柏林動物解剖學劇場│李立鈞
102縮影與希望: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嚴瀟瀟
104藝術家服務藝術家.讀心術的軟體策略:關渡美術館│(採訪整理)張玉音
106不只是安藤忠雄的三角形:亞洲現代美術館│余素慧
FEATURE專題企畫2
108在現場:藝術佳作為採集者
110人類(學)藝術:人類學、藝術史與現代藝術│李立鈞
114田野調查,一個當代藝術實踐方法論的初步探問│王聖閎
118姚瑞中:財產即竊盜──海市蜃樓計畫│高俊宏
120高俊宏:廢墟中的說書人廢墟影像晶體計畫│郭昭蘭
122蘇育賢:從個人知識到眾人之事│林怡秀
124盧建銘:當「立場」即為「形式」│高子衿
REVIEW深度評論
126未竟的觀看之路:談范曉嵐的影像作用│鄭文琦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130出走與間離:徐累繪畫中的前衛反思│皮力
134古今東西維度上的平衡──徐累談媒材、形式、語言│(採訪整理)吳亞男
136周錫瑋──大彩自在.斑斕萬千│吳樹安
138以藝術丈量世界──劉時棟│朱貽安
ART TALK相談室
140異潮流而動──陳侗、方璐談「錄像局」│林怡秀
144關於一項「全新舊作」的創作計畫──牛俊強、羅智信談「新作輯」│林怡秀
SPOTLIGHT藝壇注目
148誰是野蠻人?該聽媽媽的答案嗎?──第13屆伊斯坦堡雙年展│蔡家榛
152為苦難而思──米田知子│高子衿
156風險社會裡公眾生活與藝術的分際│王焜生
160異類的反動──我是他者,異類之心│王馨梨
ART FORUM
162跨國性的新左藝術史│安德魯.海明威Andrew Hemingway 翻譯│張瀠之
168關於「換域/喚喻」的承諾——從吳瑪悧的社會實踐對話藝壇思潮│吳牧青
OBSERVATION藝點觀察
170觀察細探.越南當代藝術的在地性──Zero Station│李依佩
PORTFOLIO
172形之美的翻譯──瑞奇.斯瓦羅Ricky Swallow│黃亞紀
CROSSOVER
176全景測繪.焦點考掘.浮動主體│龔卓軍
SNG展覽直擊
178國際.中國.台灣
ART SCENES展覽選介
207月之暗面──論何塞–馬利亞.卡諾的作品│王嘉驥
210創作是生活實踐的總合──黑土,水痕:林兆藏個展|林文珊
212有限理性──陳建榮「似是而非」展│高子衿
214論肖芳凱個展「醉花陰」|趙力
218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20週年──面對多元的藝術市場.發展品牌特色與定位│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20次元探勘師──沈宏錦的非水墨│吳克希
222共演.超感.種化──徐永進當代書藝演繹│白適銘
223獨自前往,沒有論述展覽 or 創作,不然活著要幹嘛?│李茗哲
CALENDAR展覽快訊
200展覽月報∣編輯部
《典藏.今藝術》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
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
藝術市場……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
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為我們的終極關懷,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
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
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沈澱的優質資訊,
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
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
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非法之法——
當代藝術的政治技藝
2006當代藝術市場總回顧
單凡的工業風景
非法居留:謝德慶,1978-99年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非域之境」(ATOPIA)定調
倫敦當代藝術館「異形帝國」(Alien Nation)現場直擊
Co6台灣前衛文件展評論
商品訊息簡述
:
- 刊別:月刊
- 級別:普遍級
- 出版社:典藏
- 出刊日:2013/9/30
- 出版地:台灣
- 語言:中文
台中水晶柱專賣店
典藏-今藝術10月2013第253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